“货真价实”的图书室
小西此行要去的30个学校中,其实有些学校早已有图书室。但除了名称,这些立着几个空柜子的房间,似乎与图书并无关联。
在平凉市灵台县上良乡旧集小学,甚至每个教室都有一个图书角,但“图书角”3个字下面,只有两张桌子,有的上面放着学生脱掉的外套,有的则空空如也。其中一个教室图书角的桌子上,放着一摞用报纸包着的长方体物品,记者打开一看,却是几块砖头——这是用来垫课桌腿的。
送来的上千册图书拆封后放在桌上,堆得老高,旧集小学3年级的孩子景景不断踮起脚尖,想看清楚摆在最上面的书的名字。他羞涩地向记者表达了自己喜爱看书的心情,而当被问及“平时都看什么书”时,他低头答道“是语文课本”。
平凉市地处甘肃东部,与陕西相邻。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时,平凉也受到波及,一些原本破败的校舍,倒塌的倒塌,残存的也摇摇欲坠。此后,平凉不少学校享受国家补助政策,校舍得以重建或修复。
但是,重建或修复,带给这些学校更多的是硬件上的完善。至于书本,原来没有的,还是继续没有。“孩子们想看书还是没得看。”2010年10月已走访过平凉多所学校的小西对此感慨不已。
8月29日,记者跟随小西走访的灵台县上良乡荣旺小学、泾川县黑河小学、泾川县汭丰乡同中小学,校舍都崭新亮堂,但一到图书室,或者只有一二十年前的旧书,或者只新添置了几本并不见得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
在荣旺小学图书室里,书柜上赫然摆着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几期《农村财务会计》。已经在荣旺小学当了27年代课教师的朱巧花无奈地说,这里有些书是老师捐的,有些是学生家里捐的,很久没看到新的了。
原本,小西更希望在硬件也极为艰苦的学校捐书,走访后却发现,其实,一些外表看来华丽的学校,图书室也仅仅像个摆设,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同样强烈。而这些学校本身的财力并未随着重建、修复而增强。
小西开始一视同仁地给所有缺书的学校提供获捐的机会,并根据平凉一线义工于成学、张力耗时两个月的实地走访情况,从申请的四十几个学校里,挑出30个学校捐建“货真价实”的图书室。
小西住的是月租金250元的平房
2009年在四川捐建第一个图书室以前,小西已经做了不少“一对一”的捐资助学。但渐渐地,她认为,建图书室更能保证孩子们的切实受益,而不至于被个别师长利用,使得孩子依然无助。这次到平凉之前,小西已陆续在四川、广西、甘肃捐建了14个图书室。
孩子们的希望和未来,是小西最看重的。她曾在回复自己帮助过的一个女孩的信中,用著名诗歌《相信未来》中的诗句鼓励对未来失去信心的这名女孩:孩子,请相信未来!
现在,小西所做的许多事情都是以此为出发点:她公司的老板答应这次出钱捐建5个图书室,她便夜以继日、任劳任怨地加班加点;她父母劝她不要再做这种“傻事”,她便悄悄地来到平凉,没日没夜地奔波;甚至,这次从甘肃返回厦门后,小西打算辞掉现在的工作,到广西去支教,“5000元,在那边撑一个学期应该没问题吧,然后再回厦门赚钱建图书室”。
种种努力,只要于孩子的未来有益,她都会义无反顾,“有多远就走多远”。
究竟能走多远,小西深知,财力是极重要的一个因素。许多人并不知道,这个月薪上万元的厦门白领,其实手头异常拮据。自2007年工作至今,除花钱帮父母在江苏赣榆老家买了一套总价30万元左右、首付30%的房子,小西的收入全部用在助学上。
“买书和体育用品的钱都是我募集的,我自己的钱其实都花在执行上。即使这样,都觉得钱太不够用啦。”为此,小西曾在论坛上调侃:“我一定要嫁入豪门,那些死有钱人,能建多少个图书室啊!”
从两年前开始,小西只租着200元一月的城中村平房。在从西安赶往平凉的车上,她还向记者抱怨:“最近房租涨了,现在要250元一个月咯。”
有时,小西又觉得自己很“功利”。现在,每到一个地方,不管这里有多少知名的景区,她一概没兴趣,“去了又怎么样,只能拿来跟别人炫耀”。崆峒山是平凉的最知名的景区,小西去年来的时候在朋友盛邀下去了一次,但她一直觉得:与绕尽山路、提心吊胆地走访学校相比,这实在没什么意义,“我太功利了,哈哈”。
在同行的志愿者看来,小西的目光,早已从名山落到了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身上。算来,小西在行万里路过程中,早有数不清她本向往的名山大川与她擦肩而过,而她一次都没停下脚步与它们“交心”。她只觉得,对山下川边的孩子而言,知识、未来有着比山川更厚重的意义。而从她第一次将书本交到怀着热烈渴望的孩子手上开始,这种厚重便悄无声息地由她担负起来,“直到自己无法承受”。
第 1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