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12月14日电(记者 李拓李延兵)近日,人民出版社团委书记、《当我从天安门前走过》作者徐庆群走进北京工商大学,与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大学生志愿者们分享了她如何从一名记者成为志愿者,并且记录下身边志愿者感人事迹的全过程。
是记者,也是志愿者
徐庆群说,70年代她出生在黑龙江的农村,1999年大学毕业之后来到北京。当时,徐庆群在《北京青年报》看到全国少工委招募心理热线咨询员,为全国青少年解答心理问题。徐庆群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个可以助人为乐的机会,她就报名参加了少工委的志愿服务活动。“每个周末从颐和园到全国少工委要坐几个小时的车。在那里从早上八点电话声就此起彼伏,而每一个电话都是孩子们的呼唤,在孩子们的需要中我找到了心灵的依傍。”
后来,徐庆群一边从事志愿服务一边采访志愿者。作为记者,她觉得有责任把更多志愿者的故事写下来,告诉更多人,唤起更多人参与到志愿服务当中来。她采访的志愿者服务领域很多,如支教、支医、重大赛事、环保、防艾、援外、关爱行动等等。
刚刚过去的12月5日是“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20周年”暨第28个“国际志愿者日”。当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肯定他们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勉励他们弘扬志愿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并向这支志愿服务队和全国广大青年志愿者致以诚挚问候和崇高敬意。
而徐庆群早在徐本禹的故事刚刚在网上流传开来时,就奔赴贵州、湖北、山东对他进行了深度采访报道。徐庆群说:“那天晚上在天涯网上看到徐本禹的故事,我就想作为年轻人我们该怎么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在诺大的喧嚣的北京你的作用在哪里,你能不能找到价值所在。所以我决定去采访徐本禹。”
徐庆群告诉在场的学生,2003年徐本禹和他的几个同学一起到贵州的大山里支教。有几个同学因为条件太艰苦几天之后就离开了山里,只有徐本禹一个人留下了。支教结束回程前,徐本禹向孩子们保证还要再回来。
后来,本科毕业的徐本禹为了兑现他的诺言,放弃了刚刚考取的研究生,决定回到大山里。而学校也被他的志愿精神所感动,为他保留了学籍。徐庆群还说,通过采访她知道,徐本禹刚去的时候并不被接受和理解,有的老乡醉酒之后去找徐本禹闹事,还有很多人不理解他的教学方式。2005年,徐本禹支教的地方才开始通电,有干净水,这几乎全是因为徐本禹的志愿行为引起了社会对那里的关注和帮助。
徐庆群说:“其实整个社会就像一团线,志愿者就是线头。把线头拽出来,就会发现里面存在的问题。因为徐本禹在支教中的坚持,使得他慢慢地得到当地政府、母校的支持,也使支教得到社会更多关注,学校教学状况得到改善。我去的时候,在那里老百姓对你的欢迎就像见到天使一样,你有一种被需要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就是你要的价值。”
第 1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