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起训练是小儿脑瘫增加下肢肌力、矫正下肢异常的重要项目,是姿势较好独走的基础训练,多数脑瘫家庭及康复机构均有此项目,但效果相差甚大。影响效果的主要因素有:
1 实施方法是否正确
不能主动蹲起或姿势异常的,要在扶持、矫正基础上进行蹲起训练。开始可由三人操持,两人各扶持、矫正一侧膝、踝、足在正确位置,第三人扶双臂协助做蹲下、起来动作,主要是用语言等引导孩子主动站起、蹲下,需要时可稍加助力促其站起,不要拉起。孩子能主动蹲起、仍有姿势异常时,由2人扶持双下肢蹲起训练。孩子能姿势较好的主动蹲起,由于肌力弱,站起较困难,可由1人坐其后扶孩子膝部助其站起。孩子姿势基本正常并有一定肌力后,取消扶持,孩子做主动蹲起。
蹲起训练应蹲下、站起的动作较慢,动作较快对肌力增长、异常矫正均不利。不要让孩子手扶肋木等横杆拉起,此动作对上肢肌力增加较好,下肢肌力增长较弱。
有尖足的孩子用适宜小楔形板垫于前脚掌;有足内翻的孩子用适宜小楔形板垫于足外侧;有足外翻的孩子用适宜小楔形板垫于足外侧;亦可穿矫正鞋进行训练。矫正基础上的蹲起训练,不仅可增加下肢肌力,也有助于异常矫正。
有髋内旋的,要扶持于轻髋外旋位站立、蹲起,无论髋内旋是由于促髋外旋的臀大肌、梨状肌、闭孔内外肌等肌力不够或促髋内旋的臀中肌、臀小肌等痉挛,矫正下的蹲起动作都可对其干预。同理,有髋外旋的,要扶持于轻髋内旋位站立、蹲起。操持者坐在垫上,除用双手扶持髋、膝外,还需用双脚轻踩孩子足面及跟腱固定下肢正确的位置。
有膝反张孩子,操持者用双手扶持固定孩子膝关节站起时呈微屈状态,如能在半蹲状态停留1-2秒就更好;有屈膝的孩子起立后扶持站直,协助保持伸膝数秒再进行下一个。
2 开始时间及量
蹲起训练前可先进行蹲起的基础动作训练。孩子6-7个月即可扶持蹲於充气大球颠弹,训练屈髋、屈膝的蹲下姿势;还可扶持孩子在球上练习蹦蹦跳,蹦跳时不会屈髋、屈膝的,可先在垫子上练习蹦蹦跳,跳起时另一人协助屈髋、屈膝,向大脑输入蹦跳时膝、髋交替屈伸的信息。7-8个月即可开始蹲起训练。
通过实践我们总结出脑瘫孩子主动蹲起的最佳数量是1岁内30-50个/日,1-2岁50-100个/日,2-3岁150-200个/日,分3-4次完成。蹲起训练量不够不足以增强下肢肌力、有效纠正异常;量过大,不仅孩子疲劳影响情绪、进食,也占用了其他必要项目的时间。
3 必要的辅助措施
根据孩子具体情况还要安排其他康复项目。就下肢而言,除多肌群参与的蹲起训练外,对薄弱肌群还可增加单项训练,如股四头肌抬大腿动作、臀中肌侧抬大腿动作、 臀大肌后蹬大腿动作、胫前肌钩脚动作、小腿后侧肌下蹬脚掌动作、腰背及髋肌的“搭桥”、“燕飞”动作训练。有尖足的加地面或斜坡扶蹲足前后重心转换训练等。
4 有家长顾虑加重膝反张、痉挛、腿弯等异常
脑瘫膝反张最主要的原因是控制膝关节的肌群力弱,特别是膝屈肌肌力,还有就是固定膝关节的韧带松弛或尖足干预后足跟已着地,但跟腱挛缩尚未完全解除,为保持立位平衡必然有膝反张的代偿。增强下肢肌力、增加膝关节的稳定性,最有效的方法是扶持矫正基础上的蹲起训练。
有家长顾虑运动可加重痉挛。过去曾有学者认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出现痉挛,肌力训练会加重痉挛。目前研究证明,正确模式或功能性的肌力训练不仅不会加重痉挛而且可以抑制痉挛、协调肌群间的配合,对提高运动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有家长顾虑立位持重训练可促孩子腿弯。研究证实,骨、关节的发育除营养外,运动和持重缺一不可。宇航员营养全面,但在失重条件下大量丢钙、骨密度下降;卧床1周后,尿钙明显增加,骨矿物质含量平均每周减少0.9%;264名芬兰少年随访11年观察到,每周运动2次或以上、每次超过30分钟的较不足者股骨颈密度高7.6-10.5%。临床已证实脑瘫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密度减低,肌肉活动较少的痉挛型比肌肉活动相对较多的徐动型反映骨异常的生化改变更著。临床观察到,在充足物质营养基础上,特别是适宜维生素 a+d、钙的补充,不仅没有因为按发育规律立位持重下肢变形,反而原有的“o”形腿/“X”形腿等异常减轻,原有的髋关节发育不良或髋关节半脱位康复到正常。有学者报告,3-12个月、13-24个月、25-36个月三组脑瘫儿合并髋臼发育不良、髋关节半脱位等异常的分别占40%、53%、46%。我们分析除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等原因外,传统训练方法适时的立位持重训练不够是又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