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过节,或在孩子过生日的时候我都会尽可能去给孩子送些衣物、学习用具、生活用品。平常会打电话给他,鼓励他好好学习,也会和他的爸爸妈妈联系,动员他们抽时间给孩子打个电话或写封信,关注孩子的成长……”采访中,记者从省妇联了解到,在我省吕梁市活跃着一支“爱心妈妈”队伍,今年32岁的薛志凌便是这支队伍中出色的一员。
薛志凌是吕梁市集中收费管理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2008年,她和吕梁市许多妇女同胞一样,收到市妇联送来的一斤多毛线,她不仅精心为留守儿童编织了一件“爱心毛衣”,还亲自随妇联的工作人员下乡参加“送温暖”活动。当她得知自己编织的这件毛衣是送给一位孤儿时,又专门采购了一些衣物、学习及生活用品送到这个孩子手里。“当时,孩子那种对亲情极度渴望的眼神深深地震憾了我,有机会的话,我很愿意为他们做些什么。”
临县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山大沟深、土地瘠薄,经济难以发展,是我省劳务输出大县。大多数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而留下的433个孩子却因此缺少了家的温暖。一些农民工在打工挣钱与孩子教育之间面临两难,为了让下一代不再重复自己的生活,许多中青年农民工举家外出,将孩子带到打工的城市上学。在省城打工的刘举栓说:“在村里呆着不仅自己这一代受穷,孩子那一代也被耽误了。在外面打工,哪怕挣不到钱,至少还能保证孩子上个好学校,接受到正常的教育,不被时代甩掉。”
能随父母外出上学算是幸运的,那些被留在家乡跟爷爷奶奶生活的儿童怎样才能有阳光的童年、温暖的体验?吕梁市妇联组织深入开展关注留守儿童成长活动,向全市现招募“爱心妈妈”志愿者队伍,薛志凌终于有了为留守儿童做些什么的机会。
2010年秋,薛志凌成了临县玉坪乡石塘会村7岁小男孩毛毛的“妈妈”。那个秋日,衣着邋遢、学习成绩落后的毛毛结织了“新妈妈”薛志凌,从此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说话温婉、衣着整洁、目光中充满信任与期待的“妈妈”不仅给他买新衣服,给他送学习用品,还帮他补习功课,讲人生的道理,鼓励他给远在外地打工的爸爸、妈妈写信汇报生活、学习情况。以前一直对生活懵懵懂懂的毛毛开始有所追求,不仅变得讲卫生,还爱学习,进步很快。毛毛的爸爸妈妈除了感谢妇联的帮助外,也比此前更加关心孩子的成长。
经过一年多的帮扶,毛毛和“妈妈”薛志凌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去年毛毛过生日,“妈妈”因工作忙碌没有赶到。但快到中午的时候,很少过生日的毛毛接到“妈妈”的电话,当听到电话里面那一声“毛毛,生日快乐”时,这个8岁男孩哽咽了!从没人对自己说过这种祝福的话。“妈妈给你买了礼物,但是今天来不及送过去,下次一起带给你。今天是你的生日,毛毛又长大了一岁,要更懂事,更上进才好。如果你进步了,妈妈会很高兴!”毛毛的脸上淌下了热泪。挂断电话不一会儿,薛志凌的电话再次响起,电话那头是毛毛怯怯的一声“妈妈,我想你!我会听话,好好学习。”这是头一次听到毛毛称呼自己为“妈妈”,薛志凌心头一下热了起来。她说,虽然他现在当面还不好意思叫“妈妈”,但她能够感受到孩子挺懂事,而她送毛毛最多的礼物是书籍,“我想只有读书才能丰富他的思想!”“我觉得"爱心妈妈"正是对儿童期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心灵上的寄托和慰藉,进入少年时代可能就不那么需要了。但对儿童期的他们的确很重要,这种帮助对他们心理产生的影响将是无限的。”薛志凌沉静温和地道出她对“爱心妈妈”的理解,“等他长大以后,回想起在自己的孩童时代曾经有这么一个人走近他、帮助他,我觉得无论对他还是对我,这种感觉都很好!”
薛志凌的爱心举动受到单位的认可和赞赏,也带动了同事们关注留守儿童的积极性。3年前,薛志凌所在的吕梁市集中收费管理中心来农民工粉刷办公楼,无意中得知其中一位农民工的女儿考上了大学,却因家庭困难无法就读,准备弃学打工,供弟弟妹妹上学。在领导的倡议下,单位全体员工自发组织,每年捐款5000元助其上学。再有一年就毕业的这名女大学生对大家感激不尽,每年放了寒暑假都会主动到恩人的单位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以回报大家的帮扶善举。
据吕梁市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吕梁市妇联又争取22.1万元资金,在全市建立了13个“留守儿童之家”,覆盖了全市13个县(市、区),更多的留守儿童沐浴到了温暖的阳光。每位“爱心妈妈”定期与留守儿童联系,定期开展学习教育辅导,定期指导孩子给父母写信或通话、与班主任联系、与临时监护人沟通。目前,全市已有1024位机关妇女、社会志愿者共同成立了“爱心妈妈”志愿者队伍,结对帮扶留守儿童97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