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 页 组织体系 新闻中心 文件资料 招募培训 专题活动 互动留言 青春风采
江一燕:爱上农村孩子王
 

发布日期:2015-12-29 09:40:45 【公益新闻】 浏览次数:935 作者:admin

江一燕

  “其实他是个孤儿。”

  江一燕很难忘记那个画面。当村民轻轻说出真相时,拍戏时一直跟在江一燕身边有说有笑的小孩子,眼泪唰地掉下来,立刻转身跑开了。

  她对孩子这种微妙的心理非常敏感。生于江南,小时候江一燕常搬个小板凳呆坐在门前看雨,一坐就是一整天。她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爸爸妈妈工作忙碌,她只好跟自己说话,渴望一个能够交流的人。

  2006年,在广西巴马县小嘎牙村拍摄电影时,江一燕敏感细腻的心,一次次被村里的孩子们触动。

  拍戏间隙,她是孩子王,常常收到孩子们送给她的礼物,比如几个新鲜的玉米。当地土地贫瘠,玉米零星地种在陡峭的山上,孩子们背着小箩筐,需要爬四十分钟才能摘到。有次聊天说起野生木瓜,她随口说自己从来没吃过,第二天野生大木瓜就出现在她眼前。

  “我还不知道怎么给予的时候,他们已经想到了要给予你。那些孩子得到的东西好少好少,但还愿意付出。”江一燕一字一顿地说给《中国慈善家》。

  小嘎牙村本来有一间教室,狭小简陋,因为没有老师愿意来上课,渐渐废弃。村里的孩子们只能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到东长乡的长洞小学上课。翻山越岭中,孩子们的脚被磨得又黑又肿。当地大多数孩子是留守儿童,五岁的孩子已经是“小家长”,需要照顾自己的弟弟妹妹。还有很多孩子早早辍了学。

  戏拍完了,江一燕的心却留在了小嘎牙村。一开始她捐物资、修学校,留意孩子们的需要,后来索性带着助理直接过去给孩子们上课。

  短则一周,长达一月。2015年,已经是江一燕在巴马做支教老师的第八个年头。

  “对孩子越了解,我也越知道如何去做一个支教老师”

  从南宁下飞机,再坐车到巴马县,需要六七个小时,从巴马到东山小嘎牙村,又需要一个多小时,一路上陡峭难行,还需要爬一段山路。每次去支教都像是一次大冒险。

  在长洞小学,江一燕跟当地老师同吃同住,睡的是上下铺的木板床。宿舍简陋,冬天风灌进来,她常冻得一宿宿睡不着觉。刚支教时赶上半夜想上厕所,她要做上好半天思想斗争,才敢走进黑寂的旷野里。

  即便如此,江一燕视支教为自己每年最重要的公益假期,“是一种享受而不是工作”。她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做手工,“希望他们在主课之外,有一点点艺术上的感知。”

  学校环境艰苦,她帮着修路、建厨房和小药房、建广播站,设立奖学金。2009年11月19日,长洞小学举办了有史以来第一届运动会,孩子们参与其中,非常开心。此后这天被定为“长洞小学爬行者运动会日”,校长承诺江一燕,每年都要把运动会办下去。

  有一次山里下雨,江一燕清晨打开门,看到孩子们都蹲在教室门口呆呆地看天,上课也心不在焉,她立刻感受到“那一刻他们特别孤独”,就像自己小时候经历的那样,“孩子就是这样,当感到冷的时候,就开始想念爸爸妈妈,想要多一点温暖。”

  江一燕开始思考在课堂上带入一些价值观的引导,她希望孩子们不要因为生活的现状,而去承受“比想象更多的恐惧感”。

  有一节课,她带着孩子们讨论“孤独”的话题,很多孩子连这两个字还不认识。她为孩子们解释孤独的意义,引导他们如何面对孤独,也教他们唱《隐形的翅膀》这样的歌。

  她也会跟孩子们讨论“分别”。早年间,每次支教离别时她都很伤感,而孩子们也会一直哭。有一年,她回到北京排演话剧《七月与安生》,竟产生了一种恐惧,“面对很多车,很多人,就想回去,不想演出了。”后来,她反思这样的情绪容易传染给孩子们,于是尝试微笑着跟他们告别。她告诉孩子们,分别也意味着“再相聚”,换一个角度,“即使小江老师离开了,我是不是已经在你们心里了?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分开了。”

  她在乎孩子们的想法,常常花很多时间思考。有一年她带了很多项链给大家,女孩子们因为太过喜欢而争抢起来,江一燕感觉到自己“让孩子们觉得不平衡,有选择了”,她心里有些生气和责备。第二年,她带了很多的珠子,决心穿一百条项链,给所有的女孩子都是一样的。

  “这种教学经验是你在实践中,一点一滴累积的。就是因为时间久了,对他们越来越了解,我也越来越知道如何去做一个支教老师。”江一燕说。

江一燕和孩子们一起游戏

  “做公益,可以发现江一燕更多的可能性”

  十四岁离家北上,江一燕在演艺圈一直是个独特的存在。当其他演员忙着拍戏、参加商业活动时,她写歌、演话剧、写作、旅行、摄影。在澳大利亚游学时,曾有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机会,经纪人苦口婆心写了一封长信劝她考虑,她也不为所动。

  她自诩“江小爬”,粉丝和志愿者也被称为“爬行团”,“就像我做的事情、走的路一样,一点一滴,慢慢的,小小的,但它是可以深入人心的。”

  2015年9月11日,江一燕LOVE公益摄影展在北京798开幕,她的摄影作品以单幅最低5000元人民币公开拍卖,最高一幅卖出20万。圈中好友黄渤高价买下两幅作品,尔冬升的妻子罗晓文也花3万多买下一幅作品,这些收入将全部用于巴马的支教。

  江一燕的镜头中,有火山,有极地,也有非洲大草原上的狮子、长颈鹿和斑马。2011年,她结束肯尼亚纳库鲁湖的拍摄返程时,在飞机上瞥见一大群火烈鸟飞成一个大大的心型,随手拍下那一瞬,这幅作品后来入选了《美国国家地理》。

  江一燕认为摄影更多的是“表达自我”。每张照片表达的都是她当下的一种心境,“大部分时候我看到跟爱、跟美好有关的画面,这是我心里的一个憧憬和诠释。”而做公益,则是一个“寻找自我的过程”,“可以发现江一燕更多的可能性,会知道爱的重要意义,会知道你的价值何在,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早年间山里的孩子们并不知道江一燕是明星,他们连电影也没看过。2011年11月,正值第六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举行,江一燕被评为新锐女演员大奖。她没有出现在领奖现场,而是想办法从巴马县城弄来一台放映机,在露天给孩子和村民们放电影。

  相比于奖项,江一燕喜欢这个“可爱”的时刻,“孩子们神奇坏了,小江老师怎么会在屏幕里?怎么可能,她怎么会变成另外一个人?”

  江一燕热爱演戏,却不想当明星,不喜欢被裹挟在演戏以外复杂的人际关系里。她曾动念离开娱乐圈。在德国柏林,她看到一个雕塑的小人要从高空坠落,但又不甘心。他的手抓着一根横杆,做着最后的努力,就像自己内心的写照。陈道明曾开导她,在这个圈子里,平衡是一种能力,既然身处其中,就不能只有自我。

  在《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一剧中,江一燕饰演陈道明的女儿“周蒙”,并凭借此角色走红。但此后她没有再接同类角色,而是想尝试更多可能,她愿意是《南京!南京!》里的妓女小江,是《四大名捕》里的女侠姬瑶花,是《消失的凶手》里的女杀人犯。经由打磨一个个角色,她慢慢把纠结放在一边,只关注自己最在乎的部分,“通过角色,体验了不同人生,也审视和改变着自己。”

  “从一个人做事,到不断有专业的人加入”

  2013年,江一燕自掏腰包100万,在巴马设立了助学教育基金。基金的运作方式是,将100万资金固定存入中国农业银行巴马支行,每年的利息加上通过江一燕个人官方网站义卖等方式筹措的资金,资助巴马县境内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子。

  江一燕的义卖网站上,出售她平时不穿的小礼服、物件,圈中好友也纷纷支持。摄影展现场,展示的明星义卖物品包括陈道明的高尔夫球帽、孙俪拍戏时戴的帽子、周迅的chanel墨镜,还有胡彦斌的摇滚挂饰等。

  周迅常常寄给她满满一大箱物品,还问够不够。2014年冬天,周迅私人物品义卖所得,经她和江一燕商量,给长洞小学的全体学生做了一身夹棉的厚校服。

  很多朋友常表示希望跟江一燕一起去支教。实际上,从一开始自己带着助理去广西,到慢慢有了支教“爬行团”,江一燕对志愿者的选择非常严格,每一个支教老师的简历、邮件她都亲自查看,有的还通过网络面试。

  很多志愿者在当地坚守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爬行团”有着印有自己logo的T恤和背包,后来江一燕发现很多穿着“爬行者”T恤的志愿者出现在四川、西藏等地,“有人会默默地买你的书包,到某一个地方去支教了,代表你,但不一定跟你讲。”

  2015年,以志愿者心态做公益的江一燕,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毕节留守儿童自杀事件发生后,尤为关注儿童心理成长的她,决定启动“远程支教计划”。

  “学生也需要跟他们有心灵沟通的人,其实他们愿意相信老师。”江一燕考虑建立远程支教系统的初衷,是“让孩子们想找到说话的人的时候,可以随时找到这些老师。也许一句鼓励,就能带给孩子们改变。”

  为了这一计划,她成立了一个小团队,认真写项目计划书,考虑资金预算和操作细节,“先在一所学校建立一个示范,等建成之后,再推广到其他学校。”

 

江一燕和孩子们在一起

  “通过孩子,我学会了跟这个世界交流”

  江一燕坦言自己“最不能缺失的东西”,就是“爱”。当她意识到这一点时,知道自己“要给予这个世界最多的,也就是自己最渴及的东西”。

  小学时,江一燕曾跟一位名叫章燕的老师学习舞蹈。父母因为工作忙碌,常常没时间接她放学,章燕老师会把她带到宿舍,给她做饭。天再晚些,老师会骑着单车,把她送到妈妈单位。这些记忆让江一燕觉得无比幸福。“虽然跟别的小朋友不一样,但是我拥有的比他们更多,我有老师对我的一份爱。”

  后来章燕得白血病去世,那是江一燕第一次面对生离死别,很长时间她都不能接受。有朋友开导她,其实老师并没有离开,“她的很多教导都在你心里了,她变成了天上的一颗星星。不管走到哪里,找到那颗星星,它会鼓励你。”

  因为这段经历,她在山里支教时,也会跟自己说,“我要做孩子们心里的这样一位老师。”

  大山的孩子也教会江一燕许多,改变了她“自我”的一面。常被粉丝称为“理想主义课代表”的江一燕,在跟孩子相处中学会了权衡。“他们考验了你的耐心。有时候一根筋是因为自己没有耐心,你不想去听别人的声音,但是面对孩子时,永远不可以这样,要想更多的方法,告诉自己冷静下来。”

  演了十年戏,大多数时间接戏凭感觉、只想透过角色表达自我的江一燕,开始对工作产生“责任感”,她愿意尝试更多机会,希望能“带给孩子们更多的好”,通过一些角色传递“正能量”。观众甚至在真人秀节目里看到了她的身影,放下细腻和敏感,在一个游戏里全身心投入,大叫,大笑。

  公益让江一燕与自己的内心和解。“包括生死这样的问题,全部慢慢化解了,整个人在这样爱的路途上全部被打开了,你遇到的是更勇敢、更无畏的江一燕,可以跟自己妥协的一面,可以跟世界做朋友的、不那么自私的一面,全部都发现了,找到了,同样它会在你的作品里诠释出来。”

  “通过孩子,我学会了跟这个世界交流。”江一燕说。


来源:公益中国

吕梁志愿服务网
Copyright @ 吕梁志愿者 All Right Reserved.
晋ICP备09006000号
安全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