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在志愿活动中找到价值感,是志愿者流失的关键因素
“每次活动,我做的都是写信封的活儿。连续写了一个月之后,我决定再也不参加这样的志愿活动了。”曾经在一家博物馆当志愿者的大三学生小林回忆说。有一天,她在校园里看到某博物馆需要志愿者,就兴冲冲地报了名。出乎她意料的是,自己想象中的志愿工作,竟然是那些专职人员不愿意做的体力活儿。“本来想从志愿工作中得到锻炼,也希望能为别人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奉献我的一片热心,结果我觉得自己什么也没学到,就是被当作免费劳动力来使唤。”
只参加过一次志愿者活动的职员小曹,也对这类活动再也提不起兴趣。有一个周末,她在朋友的带领下到一所儿童福利院为孩子们讲故事。可是活动一开始,这个组织的负责人就要求每位新入会者交纳会员费。活动结束时,还要求志愿者们购买孩子们制作的手工艺品。“这位负责人的做法让我感到很诧异,这不是真正地为我们提供志愿服务的平台,却仿佛是在利用我们这些志愿者。我有一种上当的感觉,让我无法再相信这些组织。”
北京大学志愿服务与社会福利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组织的志愿者,包括扶贫、教育、科技、医疗、环保、法律援助、社区志愿者已经达到1000万人。2001年,我国18岁以上公民志愿服务贡献时间就达到189亿小时,人均年志愿服务时间为77小时,相当于2980万个全日劳动,其贡献值折合人民币1968亿元。随着我国融入世界的脚步加快,一些大型国际性活动的增加,像特奥会、奥运会、世博会的临近,社会上逐渐掀起了一股争当志愿者的热潮。同时,随着近年来民间公益组织的兴起,这些草根组织对志愿者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奉献自己的时间、爱心、知识和技能,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正在成为彰显社会核心价值观和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的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
但是,在热情逐日高涨的志愿服务背后,志愿者中途退出志愿服务的“流失率”也在逐步上升。最近,据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志愿者中途退出志愿活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无法在志愿活动中找到价值感,是志愿者流失的关键因素。
调查发现,有一些志愿者是因为工作繁忙等客观原因退出志愿服务。毕竟,志愿服务需要志愿者自觉自愿地拿出个人宝贵的时间。目前,参加志愿服务的人员主要是大中专学生、社会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对于大中专学生来说,一般在大一大二有较多空闲时间参与志愿活动,但是到了大三大四,由于更多考虑升学或者就业,就难以保证参与志愿活动的稳定性。而在职的社会人员,通常因为工作的原因,也很难维持较长一段时间稳定的志愿服务。
但是,有一半以上的人退出志愿服务,并不是因为没有时间,而是觉得在志愿服务中无法满足自己的价值感。比如,无事可做,浪费时间;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组织管理不到位,缺乏必要的培训和辅导;没有评估,缺乏激励机制;活动没有创意等,都是导致志愿者流失的因素。
“从志愿者中途退出的因素中可以看到,一些招募志愿者的部门,只关心机构自身的需要,却没有关注到志愿者的需求和期望,不能为志愿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发挥才干的平台,也不能给予有效的激励,这往往导致志愿者的服务陷入无序状态,久而久之,志愿者的热情逐渐消退,中途退出的人也会逐渐增加。”映绿总干事庄爱玲博士说。
不能忽视志愿者对“幸福感”的追求
一般人都认为,志愿者不求任何报酬,只求无私奉献。其实,人们没有注意到,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也带着自己的一份“私心”,有着各种动机和需求。
在调查中显示,人们成为志愿者的动机五花八门———有的人因为受到宗教信仰、家庭传统的影响,有的人受到了他人崇高行为的感召,有的人出于感恩、作为一种报答行为,有的人出于好奇和兴趣来参加志愿活动,有的人希望借助志愿活动来发掘自身的潜力、增加社会阅历、提高实践能力,还有人希望借此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看出,当人们从事志愿活动时,还是期望获得一定回报的,虽然这些回报未必是物质上的。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希望工程的创始人徐永光先生讲了一个故事:他在中国青基会碰到一位年轻的母亲,她抱着不满周岁的孩子,用孩子的名字给希望工程捐款。这位母亲说:“这笔捐款不光是为了帮助农村的穷孩子,更是为了从小就培养自己的孩子有爱心。”
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不少人从事志愿服务的人是为了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幸福感”或“价值感”。
和众多退休以后的老人一样,虹口区嘉兴街道的陈翠珍老人,在忙碌了大半辈子后突然空闲下来,感到很不适应。在她成为组织社区文化社团的一位志愿者后,她找到了自己的快乐所在。她说:“为别人做事真的很开心,做志愿者的所得就是一种幸福感。”
来沪务工人员殷仁俊利用业余时间,十多年如一日为当地敬老院老人理发。他的志愿精神,来自对上海这座城市和对上海人民的感恩之情。
上海海事大学绿色联盟的创始人肖志强则告诉记者,他当初创建这个学生社团,是为自己今后创业打下基础。但是社团成立后不久,肖志强被北京“地球村”从事环保事业的廖晓义女士感动,于是他将这个社团转而定位为环保志愿者社团。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大需求。从志愿服务中,志愿者可以获得后三项需求。因此,志愿者的服务虽然没有在物质上要求回报,却要求获得精神上的回报。在这一点上,志愿者的奉献则属于“有私”的范畴,即有着自己的精神诉求。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认为,志愿者在提供志愿服务的时候,实际上在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消费。
徐永光先生认为,从古到今,在倡导助人的口号中,并没有强调无私奉献,恰恰讲的是“有私奉献”。当然,这个“私”不是物质上的有偿,而是奉献之后内心的愉悦感、荣誉感和精神价值的实现。志愿精神体现了志愿者奉献社会与满足个人精神需求、利他与利己的统一。
因此,只有真正关注到了志愿者也有内心“所求”后,才能在志愿服务中从多方面来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使之在志愿活动中能够不断感受到幸福感和价值感,从而能够坚定地长期从事志愿服务。
一颗珍贵的公益之心,需要以激励和回报来呵护
要让志愿者都能在精神上获得满足感,并不容易。“目前,绝大多数志愿活动依托公益机构进行。而我们的公益机构对志愿者的管理水平还很有限,还要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公益组织需要建立激励志愿者的机制,才能有助于志愿工作的常规化和持续性,才能使志愿者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进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工作中。”庄爱玲博士说。
“对志愿者的工作进行培训、记录、评估、表扬,要让志愿者与公益组织有共同的归属感。”“青聪泉”孤独症儿童训练会馆的馆长陈洁对记者说。她也曾经遇到过志愿者管理上的困惑。“对孤独症儿童的训练必须要经过一定时间的专业培训,否则不是谁都能胜任的。当时我在网上发布招募志愿者的信息后,来了一批中学生志愿者。虽然他们的热情很高,来了却不知道能做什么。”陈洁开始很犹豫是否要这些志愿者,但看着这批热情的学生,实在不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于是训练馆为志愿者们安排了一次次培训,帮助志愿者了解孤独症儿童的特点,学习陪护的方法。学生们对此发生了兴趣,逐渐融入到训练馆的日常活动中。为了增强志愿者的热情,陈洁还帮助志愿者建立了考勤、签到档案,并且鼓励他们能够不断参加活动,还用联欢、郊游等活动来吸引志愿者。现在,“青聪泉”已经拥有10多名固定的志愿者。
打开“捐献时间,分享快乐”的网站,记者看到了志愿者的捐献排行榜:“第1名许伟强,来自广东,已捐献132小时。第2名苗路平,来自上海,已捐献107小时;第3名章蕾,来自于北京,已捐献82小时 ……”链接每一位志愿者的姓名,都有他们的志愿服务专长,网站按照志愿者所在地区、行业、专业进行了分类,也有对志愿者所从事的公益活动的评价。
在发现社会上有那么多公益组织需要志愿者,而志愿者又无处奉献爱心后,一群IT青年建立了这样一个公益网站,将两者的需求联系在一起。“志愿者是要得到回报的。他们捐献时间,从事公益活动,我们为他们建立时间档案、评估体系,定期公布他们的‘业绩’,让志愿者有成就感,从中得到满足和快乐。”“捐献时间”的应正向记者解释如何吸引志愿者。目前,已有578位志愿者共捐献了3181个小时,让24867名服务对象受益,而且目前上网登记的志愿者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如果只有组织的激励而缺少社会的激励,志愿活动也很难持续健康地发展。”庄爱玲博士认为,良好的社会氛围是鼓励更多人从事
志愿工作的外部条件。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智人慧心”助学网站的陈丽这样评价当前志愿者活动的社会环境。在一次为山区儿童捐衣的现场,有一位过路人听说这个活动,竟立即脱下了身上的外套。而在捐衣结束后,在运输衣服过程中,一家物流公司唯利是图,居然临时涨价,伤害到了志愿者的心。“虽然志愿工作中有种种的不如意,但我们还是会坚定地在公益的道路上走下去,而不是中途放弃。”
浦东新区社工协会副秘书长姬中宪回忆大学时代做入户调查的志愿者时,竟然被误认为与偷车贼是一伙的。“回想起那次志愿者活动,至今还感到遗憾。社会公众对志愿者行为的支持度,会对志愿者的积极性产生很大影响。一些人对志愿者的不理解不支持,会打击一些刚刚加入志愿者行列的年轻人。当然,今天的情况要比那时好多了。”
上海市民政局社工处处长黄志华认为,目前社会上对志愿者的回报激励已初步建立起来。上海出现的“时间银行”、每年设立的“慈善之星”、“优秀志愿者”等评选都属于这类激励机制。但是,对志愿者的激励机制还需要从政策法规上给予支持,需要通过教育加强公民的公益意识,需要逐步完善社会机制,这样才能进一步弘扬助人为乐的志愿精神。
志愿服务的社会激励机制
志愿服务的支持系统:在发达国家,做志愿者已经是一种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体现。在加拿大,每个省市不仅建立了志愿者的数据库,对志愿者的服务进行记录,而且政府还成立了许多专门为志愿者服务的机构。
成为公民教育的一部分:在美国,中学生想要进入一流的高中,仅有出色的学习成绩和能力远远不够,还要提供自己参与社区服务的记录,以显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美国的高中毕业生如果拿不出志愿服务达到规定时间的记录,不会被任何一所大学录取。
建立相应法律和机构:我国台湾地区有专门的《志愿服务法》,形成了一套非常完善的培训、评估、奖励志愿者的体系。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有专门的义工局负责志愿工作的服务、管理以及相关政策的制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