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 页 组织体系 新闻中心 文件资料 招募培训 专题活动 互动留言 青春风采
你想好去支教了吗?
 

发布日期:2015-09-01 16:58:20 【志愿感想】 浏览次数:1429 作者:admin

    你是否曾因工作多年想要换一种工作环境,体验支教生活?

    你是否曾因对人生感觉到迷惘想思考一下人生,体验支教生活?你是否曾因想来山里锻炼一下自己,增加一段阅历,体验支教生活?你是否曾因受够了工作,辞职来完成一个心愿,体验支教生活?你是否曾因实习或者准备考研,体验支教生活?你又是否曾因留下一些支教回忆,而重新踏上支教路?

    短期支教是好是坏?“志愿者来教书,科目没有不能教的,成绩没有不提高的。”一位山区的校长说,“志愿者们没有什么法宝,他们只是对教育还有热情,对孩子还有发自内心的爱,还没有被冷酷的现实消磨殆尽。孩子们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能感受到志愿者的热情和爱,孩子因为喜欢老师而学得更好,就这么简单。”

    现如今中国需要40万的乡村教师,而中国的支教志愿者只有2000人,这庞大的数字差距说明了支教队伍势孤力弱,需要更多人投入到这个事业里来。在一些偏远山区很多小孩可能长那么大都没有去过最近的县城,支教老师的到来也能也能为孩子们带去一些新的希望。

    然而,在支教老师严重缺失的情况下,还是有很多人并不支持这种支教活动。

    由于教学方法和山区实际背景情况的脱节,前来支教的年轻人确实能带来新鲜的知识和文化,但当这种短期的支教行为结束以后,留给学生们的更多是重新面对闭塞山村的困扰,而这种不稳定的教学关系让学生必须不断地浪费时间去适应新的老师和教学方法,甚至可以说沦为实验品。

    暑期支教的时间有限,无法和学生建立一个长期的联系。其次学习方式的问题,学生好不容易适应了一个老师却马上就走了,或多或少的会给学生造成困扰。再者,部分地区的孩子上学要走两三小时的山路,现实条件也无法提供一个短期的支教行为。给孩子们讲授文化课、辅导作业,甚至讲授大学生自己的专业课的行为。我们没有受过教学训练,授课效果不能保证;不管是日常支教还是假期支教,都打乱了老师的教学秩序;讲授自己的专业课内容,孩子们并不一定能接受。

    去支教前请先看看这些

    关于学生

    “一双双渴望读书的眼睛”,可以是我们用于描述的辞藻或某些片段,更多的时候,支教点的学生与城市的学生一样,也爱玩,爱接话,爱闹,不爱写作业。如果把所有的学生都想象成懂事、听话、按时完成作业,可能入校后,你会接受不了讲台下“你”的学生。

    支教的苦,不是生活条件上的苦,而是面对教了十遍还不会的学生,你是否有耐心再讲第十一遍。有一届老师说“这学期最大的成绩,是某孩子会写自己的名字了”。当降低期待值,平等看待学生时,你会被他们一点点的进步所鼓励,从更讲卫生,手干净了,到作业按时完成,伴随自己讲课水平的提高,学生上课注意力更在你身上了。这些都是值得骄傲的事。关于村民

    “我不远千里来这里给你们孩子上课,你们怎么能这样对待我”在遇到不顺心、委屈事情的时候,也许一瞬间这样的话语脱口而出。

    村民是不是真的要对志愿者感激涕零?

    我们所在的村小一个班十几二十个学生,不是村里所有人家的孩子都在村小读书,就算孩子在学校,也不太区分公办老师与支教老师的差别,在他们眼中,你就是老师,有时候,我们所谓的“付出”,是不被理解的。

    如果不被看重,不被感谢,你还来支教么?

    随着一届届支教老师的持续接力,“志愿者”三个字一遍遍的传入老乡的耳里,心里,老乡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感谢这些天南海北的人们,有些村子送老师回家时会放鞭炮如同送亲,有些学校早上起来窗台会有些许青菜,但这些不会是常态,只是在那时那地才会有的。

    如果没有这些,你会来么?关于同校志愿者

    同一所学校,每个学期的氛围都是不一样的。大家所期待的理想状态,是一群满怀爱心汇集到一起的人儿,都是有理想有胸怀的人儿,每天互帮互助,相亲相爱共度一学期。

    现实可能是在一些教学理念上、学生奖惩方式上、生活细节上合不来,从别别扭扭的“忍耐”到“凭什么忍你”。

    每学期凭借经验按照每位志愿者的整体表现分配学校,每次出现问题工作人员不停反思在那个环节应该再多关心一下,但依然达不到理想状态。用支教过同事的话说“遇到什么样的伙伴都是缘分”。对我来说,每个团队的状态都是所有人推动的结果。你对了,世界就对了。

    如果在支教过程中你发现同校伙伴并不是你喜欢的类型,或怎样都得不到别人的喜欢,你还会“一切为了孩子”做好自己分内事,认真教书么?

    如何让支教成为一件被赞同的事?短期的支教活动都是匆匆地来又匆匆地走,为了不消费孩子的好奇心,也不消费自己的虚荣心,我们应该端正好自己的态度,克服掉心里对接受支教的孩子的那份优越感,明白支教绝非施惠施恩。更应该帮助儿童学习,帮助儿童更好的认识世界,帮助儿童成长。抱着分享而不是希望被别人敬佩的心态,去为孩子们提供力所能及的教育服务。针对现在乡村教育领域的情况,支教队伍已经出现了一种叫做“新支教”的东西。“新支教”并不是给孩子们讲授语数英等文化课,而是给孩子们讲授素质拓展课程,作为老师日常教学的补充。目前一个比较好的课程模式是:通识课程(所有的新支教都会涉及的,致力于让孩子们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课程,包括阅读课程,艺术课程,生理课程等等)+特色课程(不同组织有自己特色的课程)+自主课程(志愿者自主开展学生工作和社会调研)。由于目前中国教育资源分布非常不均匀,进而产生支教这个形式想引入一些先进资源到教育欠发达的地区或学校,当然存在很多质量不好的项目,但如果是组织负责,项目质量不错的话,这对孩子们的意义还是很积极的,更多的不是知识方面,而是眼界,交流,甚至产生激励,给他们另一扇窗去看到世界更多可能。同时,有意义的支教也不仅仅只是孩子们单方面的收获,很多时候孩子也会教给我们如何单纯地去想这个世界,教会我们什么是知足,什么是感恩,什么是生活。

    我们不可能每天都在他们身边,对于那群孩子,我们只是过客,短短几天的支教,我们没有办法给他们太多的知识。所以在我们决定出发之前,应该制定更加周全、细致的计划,作出更加长远的考虑。请不要毁灭掉老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圣神形象,不要破坏大山里传统的善良,不要夺去他们嘴上最美弧度的微笑。

    因为,有那么一群孩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会一直惦念着我们。


来源:吕梁志愿者

吕梁志愿服务网
Copyright @ 吕梁志愿者 All Right Reserved.
晋ICP备09006000号
安全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