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2月20日讯 冬至马上就要到了,为生活困难的孤儿、事实孤儿、残障儿童提供过冬物品的壹基金温暖包,今天送达吕梁市的离石区、中阳县和石楼县三地,196名孩子领到了棉装和学习用具。
由壹基金、山西天龙救援队、共青团山西省委、山西省少工委和山西晚报社等联合主办的2014温暖包山西项目,从最初的摸底调查到开始发放已经持续了3个月,在冬至来临的时候,离石区、中阳县和石楼县的196名孩子收到了冬日礼物——壹基金温暖包。
20日一早7时左右,天龙救援队、清华同学会、金虎便利、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中北自行车协会、山西车友会、孝义市跃峰电力承装有限公司的志愿者以及爱心人士分三路赶赴离石区吴城镇、中阳县金罗镇、石楼县三地。当天龙救援队以及爱心人士和志愿者到达各自的分发点后,孩子们正在开开心心地等着温暖包的到来。高年级的孩子们帮着把温暖包搬到会场后,孩子们欢乐的心情已经按捺不住。
温暖包里面装有棉衣、帽子、手套等12件指定物品以及爱心人士提供的《趣味同音字》《爱的教育》《新华字典》3本书。在打开温暖包之前,高校的志愿者先带着孩子们做起了小游戏,互动节目令大家的生疏感很快消失,游戏中彼此亲密的拥抱给孩子们带来了一份心灵上的温暖。
一番热身游戏后,孩子们又领到了不少爱心人士捐赠的小礼物,毛绒玩具、加绒手套、保暖棉袜、笔……一波又一波的礼品发放让孩子们笑逐颜开。当打开温暖包的盒子时,孩子们更是惊喜万分,随后便迫不及待地穿上崭新的衣服、鞋子,戴上帽子、围巾,个个笑容灿烂。
第二批500个温暖包已经来到太原,12月25日将进行第二次分装,很快忻州和侯马两地的一些孩子将领到温暖包,这会是他们的一份新年礼物。
○现场花絮
1 一个感恩的队礼
中阳县金罗镇共有45个温暖包需要发放,由于一些孩子路途较远,只有金锣镇小学及附近几所小学的25名孩子来到了现场。在金锣小学礼堂,当温暖包都发放到孩子们手中后,金罗镇中心校的冯老师跟孩子们谈起了感恩的话题,“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在得到他人帮助时,应该心怀感激,而队礼就是最好的表达。”随后,孩子们用少先队队礼感谢在冬日里送来温暖的爱心人士,同时表示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回报社会。
2 要与姐姐弟弟分享礼物
身体瘦小的晓峰(化名)是金罗镇一所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家中排行老二,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他的父亲和母亲身体都不大好,这次家里三个孩子只有他领到了温暖包,看到有好多礼物时,晓峰特别开心。记者问他回家后怎么办?他说:“我会把礼物分给姐姐和弟弟的。”
3 以后终于能骑车上学了
在上次家访中,我们得知志红(化名)的家离学校比较远,她的父亲出门打工经常不在,她一个人住在一间土窑洞里,一箱方便面也要算计着吃一个月。这次在金锣小学见到她时,她只穿了一件薄薄的抓绒衣。领到温暖包后,新棉衣只穿了一会儿她便脱了下来,说自己不冷。
上次家访时,她说希望有一辆自行车,这样上学就不会迟到了。一位爱心人士得知后寄来爱心款,委托购买一辆自行车送给志红,金锣小学校长刘根海受托在县城买回了一辆淡蓝色的自行车。这位爱心人士不愿透露自己的信息,只是留言说:希望现在的困难能成为孩子将来健康成长的财富。
○特写
孩子,好好读书就会有人帮你
今年10月27日,本报“温暖包报道组”曾赴石楼县裴沟乡中心小学摸底家访,12月20日我们再次来到石楼县,给孩子们带来了期盼已久的、装满礼物的50个温暖包。
温暖包发放地址位于石楼中学礼堂,受助孩子分别来自5所小学。上午11时30分,由13辆车组成的爱心车队经过4个小时的长途跋涉,驶进了石楼中学。一进礼堂,等待多时的孩子们一下子沸腾了。简单的捐赠仪式后就到了午饭时间,孩子们和志愿者每人领到了一碗大烩菜和两个馒头。午饭后,孩子们很快坐好,等着发礼物。和以往一样,袋鼠叔叔一换装就引起了轰动,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孩子们很快换好了蓝色棉服,兴奋地拿着小袋鼠又唱又跳。
记者在人群里搜寻了一会儿,很快发现了那张熟悉的小脸。她叫林秀芳(化名),父母都有智障,她和哥哥一直由奶奶照看。两个月前,记者去她家家访后的报道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先生通过天龙救援队给报社转来1500元钱,希望捐给兄妹俩,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这位先生还承诺,只要兄妹俩努力学习,他将一直资助他们到大学毕业。
来石楼前,一位爱心人士托记者代捐500元钱,资助给家庭最困难的孩子。裴沟中心学校史老师几乎是不假思索地指了指一个小女孩说:“小文今年9岁,她妈妈去世了,爸爸有轻微智障,七十多岁的奶奶照顾她,小文学习成绩挺好的。”
活动结束后,志愿者杨绛州和张江主动提出去两个孩子家看看。路过超市,两人买了好多食品,说是要送给两位坚强的奶奶。
小文的奶奶已经生病多日,看到孙女带回几位好心人,一下子就哭了。小文迫不及待地打开礼物,指着满满一盒水彩笔问:“这是什么?”奶奶说,孩子长这么大还从来没用过水彩笔呢。
赶到林秀芳家的时候,奶奶正在生火,满屋子的烟呛得进不去人。奶奶说家里没钱买煤,都是从山上捡的柴火。得知有好心人要一直捐助两个孙子读书,老太太也是老泪纵横,“这就放心了,放心了……”
本报记者 贾丽 李雅丽